胡适在北大的演讲观后感600字

胡适在北大的演讲观后感600字
2025-06-28 17:20: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毕业在即,想着即将结束学生生涯不免心情复杂。从小学到研究所,学校毫无疑问的成了我最熟悉的地方,对他的告别因不明前路因而总是欲语还休。无意中读到了胡适先生在1932年6月给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讲话,颇有心得。
胡适先生认为,毕业后学生们绝少数会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作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闲居了。在这些选择中只有第一条继续求学之路,不会导致人的堕落。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存在着堕落的危险。而堕落的方式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是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这两种危机在当今社会越发显得突出,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票子、房子,对于知识的追求也更多的转化成学历证书和升职加薪,学生时代纯粹的对于知识的追求还残剩多少?再者,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不生活在理想国,但也确实构划过我理想的职业以及生活,但复杂的社会会给我层层考验,我最终能坚持原本的自己还是会弃甲曳兵而走,被社会大流所淹没?
胡适先生如神医般诊断出了学生们的病症,且给出了治病的良方。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喜欢胡适先生描述人思考问题的状态,他说:“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喜欢这段话不仅仅因为其描述生动形象,更因为写出了自己的心声。生活中知识的储备并不全来自于课堂老师的授受,有些来自于偶然听到的一个故事或者朋友间玩笑的几句讨论,但为了弄明白后续故事或者仅仅是为了朋友间的一个赌注,我们会花功夫主动去查阅资料,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相关知识。相对于课堂的学习,这种无意间的求知更显轻松,而且记忆也越发深刻。因此,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
另外两个方子也分别是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和“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细思自己当前,虽然工作大致已定,但和自己所学专业联系并不是很大,何不在工作之外给法学留下一方土壤?除此之外,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缓解工作的压力,有正确的精神寄托。
胡适先生告诫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虽然付出了努力,但现实往往是劳而无获,因此容易丧失理想,心灵麻木。这些在成功的最后一道门槛上失败的人就只因为缺乏了信心,科学家巴斯德的例子就证明了成功最终到达前往往要经历不止一次的失败。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始终要坚信,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糟糕,只要再坚持一下,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
至此,再回头看自己当下的顾虑已豁然开朗。我的不安源于环境和身份的改变,但只要坚持了求知的心,就可以在新的环境中不飘荡、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