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佳节是人们盏歌载舞最热闹的一天,也是人们最开心最快乐的一天。良宵美景、合家团聚,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其乐融融的每家每户都到外走走。到了晚上,街上人山人海,绚丽的礼花绽放异彩,鞭炮声也从午时响到了午夜。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慢慢开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都希望生活也能更加丰富多彩。
正月十五闹秧歌,是古城依兰的一大特色,一地有一地的风土人情,用秧歌来拜财神敬庙上,这也许会让依兰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我想有秧歌的时候成为人们最惬意最舒心的时候,它舒发着愉悦的心情以及快乐的情绪,作为黑土文化的东北秧歌,真是让我割舍不了,今年也是第一次扭秧歌,外地又来了秧歌队伍,为了活跃了县城文化生活,为弘扬秧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依兰的秧歌真是不逊色,在这方面,近几年来颇有点小名气,我是高手今天毅然地参加了。-
如今,新世纪催人奋进,为秧歌开辟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秧歌已成为了北方冬季里最靓丽的风景,随着人们重新崇尚自然,土生土长的秧歌也成了群众生活的一道大餐,这正月十五闹秧歌,它从北宋闹到了明代清初,从建国闹到今日。一声声唢呐吹出一串串欢笑, 浓浓的秧歌情冲破心灵的堤岸,火热的秧歌情穿越时空奔向那灿烂的远方。-
“秧歌就是我的生命,我一直热爱着它,因此,我试着自己,喜欢自己,挖掘艺术的真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我热爱的人民,当我做了这件有益于众人的事,我的心胸更加坦荡,更加奔放,因为秧歌能为平凡的人缔造不平凡的人生”这就是追梦人的心声。一个人只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完善,他才能汇成一幅壮丽的艺术人生,我相信一切宛如春风,吹沸着追梦人的心扉,古老而生的秧歌艺术将在新世纪的春风中,创造出不朽的文明。 -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来到了,元宵节又称上元佳节,是春节后迎来的又一个传统佳节。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岁月不断流逝,但元宵节的很多民间习俗至今非常盛行。比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放烟花等活动,给元宵节增添了光彩。
除了这些活动以外,元宵节还有包元宵的习俗。今天我有幸跟爸爸妈妈到外婆家,正巧碰到外婆在包元宵,我就跟外婆学了起来。外婆先用开水来和糯米粉,然后不断地用力揉面,一直揉的像橡皮泥一样有韧性,接着把面揉成宝塔的形状,从“宝塔”的顶儿上拽下一块块面团,搓成圆团,中间掏个洞,两只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把准备好的豆沙馅,放在这个洞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着把洞口封住,最后,把做好的元宵放在手心,两只手柔和地将元宵搓圆,这样一个元宵就做成了。看了外婆包元宵,我的手忍不住痒痒了,卷起袖子也包了起来。虽然我包的元宵馅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状,但还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扬。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元宵了,我们把元宵放在烧开的水里,不一会儿水滚开了,元宵一个个漂在水面上。看到这一个个白花花、圆滚滚的元宵真叫人眼馋!我们大家吃着这热腾腾的元宵,心里感到非常舒畅,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乐呵呵地说:“元宵象征着我们的生活甜甜美美,团团圆圆。”
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挂灯笼、燃烟花、放鞭炮这是为什么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到书本中去找答案。
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位猎人无意中打死了一只神鸟,天上的玉帝听到了这件事情,大发雷廷,打算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烧掉凡间所有的畜生。天上有一位善良的仙女,她听到了玉帝的话,马上来到凡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类,人类听了非常着急。这时,一位老人说:“我们在这三天家家户户挂满了灯笼,燃放烟花,手拿火把。”到了这几天玉帝看见人间火光冲天,就以为大火正在熊熊燃烧呢……
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元宵节挂灯笼、放烟花的缘由啊!祖国的每一个传统文化里都藏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啊!我深深地又一次陶醉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
明年元宵节,我一定要亲自挂上灯笼,燃放烟花,让我们家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上一年又一年。
正月十五闹花灯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