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江苏省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新闻。一名十岁的小男孩因为成绩问题被父亲责骂了几句,结果赌气离家出走了,当民警和父母找到他时,小男孩还背着书包,想着第二天还要去学校。
这虽然是一件小新闻,但小助手还是想借着这个事情,和大家聊聊父母跟孩子。
“他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还经常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他不喜欢我,那我就走了啊!” 这是小男孩跟民警吐槽自己父亲时说的话,男孩的吐槽也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被父亲用挑三拣四的眼光去对待的日子。
虽然小助手小时候学习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在自家片区也能称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的爸爸好像对我始终不太满意,尽管每次考试我都能拿出不错的成绩,但他还是会挑出问题“这次考试你排多少名?和你同分的有多少人?你怎么就不能再拿一分超过他们呢?”如果学习方面他无话可说了,他又会找其他的话“你能不能学学隔壁每天运动的小A,不要整体待在家里”“你能不能看看小B,他帮妈妈做多少家务,你呢?整天往外跑”......
哪怕成年、进入职场之后,还是能听到他的唠叨“XX的工作每月工资八千,你自己找的那份一个月才多少”“XX都生小孩了,你什么时候找个女朋友”“XX都......”。尽管小助手自认为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但他的念叨却像是紧箍咒一样折磨人。
对比和比较仿佛是人证明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我们把竞争中把其他人全部比下去了,就好像下一秒会有人来给自己颁发奖牌一样。这种竞争上升到家庭中时,就变成了子女拼爹、拼家底,父母拼孩子。
在竞争里处于下风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 “你看看别家的孩子,你再看看你” ,尽管家长可能恨铁不成钢,希望孩子变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父母越是“鸡”,孩子动力反而越低,亲子之间的信任度会逐渐下降。
小助手能理解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期待,也能理解对孩子有一些高要求和高标准,但是小助手希望家长们能想一想,如果孩子没能达成目标,自己要怎么面对期待和事实间的落差呢?如果孩子本身不是一块很好的料子,承受不住家长的敲打呢?
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不那么激烈地激励孩子呢?